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,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殷实、更加幸福的生活。
“43.5亿元的民生工程投入,97%的受益面”——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,市委、市政府聚焦民生、民富、民本,提高群众幸福指数,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,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,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,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,45项省市民生工程的实施,让群众分享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,让越来越多的蚌埠人真切地触摸到了自己的“幸福”。
更倾斜:缩减5%和增长6%
“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”——围绕着让全体蚌埠人更幸福的“五有”目标,我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,坚持把更多的财力倾斜到改善民生上,自2007年实施民生工程以来,全市累计已投入资金159.5亿元,其中2013年投入43.5亿元,同比增长6%,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了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。
实施七年,民生工程实施项目由2007年的12项,增加到2013年的45项;受益比例由2007年的惠及50%城乡居民到如今接近100%;在实施内容上,由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,逐步扩大到群众关心的交通、医疗、教育、文化、体育等精神层面。据市财政局民生工程工作办主任张中杰介绍,2013年,我市统筹安排各项资金43.5亿元,全面完成了基本公共教育与公共文化、劳动就业服务、社会保险、基本社会服务、基本医疗卫生、基本住房保障、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改善共七大类33项省级民生工程; 圆满完成12项市级民生工程:投放新能源公交车211辆,新建、改造标准化农贸市场6个、路灯10080盏、公厕20所,创建示范社区8个,为2085个班级配备“班班通”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,发放城乡老人高龄津贴2828万元,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困难家庭学龄前儿童417万元,补助“一户多残”家庭296万元。
‘为保证民生资金的拨付,我市统筹安排各级政府预算,本着‘民生优先、及时拨付’原则,确保民生工程配套资金不留缺口,民生工程资金拨付进度一直快于序时。“市财政局局长王莉敏告诉记者,在全力保障民生资金同时,市直机关一般性支出进一步缩减,政府正在给自己”过紧日子“——据统计,2013年我市按照省相关要求,对市直部门一般性支出统一压减5%,重点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、会议费、办公设备购置费、差旅费、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、公务接待费、因公出国(境)经费,压减的一般性支出已全部及时调整用于改善民生。在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超过80%的基础上,2013年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3%,预计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。
更幸福:9人到141人
政府的紧日子,换来的是百姓的好日子。
“一辈子没过过这么好的日子!”发出感慨的,是怀远县新城区敬老院里82岁的五保老人刘习奋。1月6日上午,冬日里温暖的阳光下,刘习奋老人正在敬老院里和几个朋友商量着去县城逛一逛。吃得好、穿得暖、住得舒坦、看病不用愁,有朋友聊天,还有零花钱去赶集,这是老人家三年前来到敬老院后才过上的好日子。
“
建院多年,直到2008年,我们院只有9位老人住宿,自从2009年各项涉及老人生活的民生工程逐步实施,敬老院的规模越来越大,对老人的照顾也越来越细致,越来越多的老人想住到敬老院里来。”怀远县新城区敬老院苏兆凯院长告诉记者,民生工程从无到有、由少到多,资金投入越来越大,多项涉及老人的贴心项目,让院里的五保老人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成果——如今这个敬老院已经有141位老人入住,入住率达到100%,一日三餐荤素搭配、讲究营养,院内各种棋牌、健身设施一应俱全,供老人们休闲娱乐。住宿的房间均为双人房,每个房间都配有电视机。有工作人员为老人洗衣服、打扫卫生,院内的卫生室备有常用药品,还有退休医师值班,老人们看病不用掏一分钱。院内各个角落安排了6个洗手间方便老人们起夜,甚至连老人们冬天晒太阳时习惯坐的不锈钢户外椅,都特意配上了棉垫。“新农保、高龄津贴,还有我们敬老院自己发放的补贴,老人们在这里吃穿住用一切不用花销,每个月还能领到一百多块钱的零花钱!”苏兆凯说。
2013年,这样为居民改善基本生活的民生工程正在强力推进。社会保险类、基本社会服务类、基本医疗卫生类、基本住房保障类和农村基本生产、生活改善类工程中,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保障107.11万人次,城乡医疗救助累计救助14.71万人,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兑现24185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养经费5511万元;投入733万元建成5所农村敬老院;投入974万元建成19个社区养老机构;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3203人;投入540万元,建成3所县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场所;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累计补助扶助对象6993人、特别扶助对象1013人;为21831名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金1462万元;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65.14万人;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累计参合265.69万人;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62.53万人;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发放1522万元;开工建设1557套廉租房、5560套公租房,投资8313万元,改造8450户农村危房;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1处自来水厂或管网延伸工程全部建成;完成7个农村清洁工程、投资840万元;美好乡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奖补支持46个省市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。市级民生工程为11家民办养老机构发放补贴53.45万元;为7.6万高龄老人发放津贴2828万元;资助1189名贫困大学生367.65万元;资助654名困难家庭学前儿童48.72万元。
更公平:5000万元配齐2085个班
“‘四’字的笔顺是一竖-横折-撇-捺......”禹会区蚌埠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一(1)班的教室里,吴丽莉老师手指一点,黑板中间的大屏幕上,多媒体课件自动打开,详细地讲解着每个字的写法和笔顺,优美的背景音乐下,标准的朗读声响起,学生们跟着大屏幕上的动态笔顺一笔一划地练习着“四”字的写法。
这是一年级一堂普通的语文课,与往年不同的是,“班班通”为课堂带来的活泼生动的新变化。
其实,除了把教师从单调的粉笔加黑板的形式下解放出来、让教学更加生动,“班班通”的意义其实更在于促进教育公平——每个班级安装的设备、使用的课件相同,通过网络互联,以往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也能够获取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。
2013年,我市将“班班通”纳入市级民生工程,市区104所学校、2085个班级的教学设备一一安装到位。5000万元的巨额投入也让它成为市级民生工程中资金投入最大的一项。
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好、更公平的教育,获得发展自身、奉献社会、造福人民的能力——过去的一年里,与“班班通”相似,更多保障基本公共教育与公共文化、劳动就业服务、便利居民生活方面的民生工程正奋力前行:
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发放补助2.61亿元,受助学生61.25万人次;高校、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67585人次家庭困难的学生获得资助;新建13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、1座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;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;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为918场文艺演出、10845场电影放映、5123场体育活动提供补助,更新农家书屋图书11.8万册;培训新型农民24542人;就业技能培训完成28880人
。市级民生工程中投放211辆新能源公交车,提升改造200个公交站台,新增、延伸、调整18条公交线路;改造12条小街小巷;新建、改造6个标准化农贸市场,为30家超市、社区便利店引进农产品;为全市社区添置110张乒乓球桌;创建示范社区8个,落实奖补资金400万元;新增1万亩设施蔬菜基地。
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,多谋民生之利,多解民生之忧,在“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”上取得新进展——站在2014年的起点,市财政局民生工程工作办主任张中杰告诉记者,今年我市将紧紧围绕“保障基本生活、基本养老、基本医疗、基本住房和就业、就学”的目标,确保完成省级民生工程目标任务,精心实施好市级民生工程,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社会关注、群众期盼的难点问题。
|